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乡风特色 打造精神家园

——70年文化礼堂篇
赤山讲堂
种子源村畲医畲药展示馆
赵宅村文化礼堂
  □记者 吴杭欣

  文化是一片土地的灵魂,是土地上的人们蓬勃生长的源泉,而文化礼堂则是凝聚一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包罗万象、推陈出新,孕育着独属于这块土地的风土人情。自2013年我县部署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以来,全县各村掀起建设热潮,眼见着一座座沉寂多年的祠堂、一幢幢破旧的老房子装饰一新,重新焕发生机。民俗风情在这里摇曳生姿,家风家训在这里落地生根,传统文化在这里续写历史……最精彩的当属歌舞晚会,村民们放下农活、摘下草帽,登上舞台一展歌喉,将整个村子整得热热闹闹。

  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这一核心需要出发,我县文化礼堂建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依托各乡镇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态,借势而为,精准布局,构建了“一带一路一线”,即“乡风文明示范带、奇幻童话云天路、生态廊道风景线”格局,打造了一批“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特色文化礼堂,真正做到文化礼堂有内涵、见实效。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33个,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前湾村:筑牢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

  “中共宣平县委成立后,在曾志达等人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下属南营红军以前湾村本地人潘成波为总指挥……”绘声绘色的红军故事在前湾村文化礼堂又一次响起。堂下,党员们挺直身子、目不斜视,认真地聆听这片红色热土上演绎的英雄赞歌。这是前湾村在文化礼堂开设的赤山讲堂,每一次开课都带领人们追寻红色记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充分感受前湾村的红色文化。

  这个坐落在柳城畲族镇的村落,省道上松线及清澈秀美的宣平溪沿村而过,村口醒目的红十三军军旗雕塑和道路两旁的红色五星灯互相应和,旧青砖原址修复的二层半碉堡塔楼威风凛凛……红色文化在各个节点彰显着自己的魅力。“我们村是革命老区村,整个村的建设都是围绕红色文化来打造的。尤其是文化礼堂,不仅展陈了前湾村的红军历史,还特别开设赤山讲堂,邀请退休教师讲述红军故事,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前湾村党支部书记陈昌武说。

  2016年,前湾村以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文化礼堂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体验之旅。创办赤山讲堂,邀请党员干部讲党课话初心;设置农家书屋,放置红色书籍等以供阅读;放映红色电影,带领体验者重温历史记忆。“以文化礼堂为中心,我们还在周边建造修缮了一系列的红色设施,设置重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歌、看红色电影、扫雷等体验环节和活动,形成完整的红色旅游圈。”陈昌武表示,每年的寒暑假及七一前后,都是前湾村红色文化体验的高峰期,仅今年就已吸引周边县市区部门单位、学校师生的党员干部群众一万余人次到文化礼堂开展体验活动,这里也被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授予了“爱国拥军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我们村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礼堂建设,是为了铭记和弘扬南营红军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将他们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激励和教育年轻一代健康成长。”不忘初心,方能走得更远,文化礼堂的意义正是在这方寸之地续写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

  种子源村:重写畲医畲药振兴发展历史

  鬼箭羽、鸡血藤、荷蒂、苦丁茶、茶籽壳……踏足桃溪镇种子源村文化礼堂二楼,药香隐约扑鼻。放眼望去,多种多样的畲药陈列其中,各式畲家器皿整齐地摆放在畲医畲药文化科普展陈板下。更神奇的是,堂内还还原了部分畲药种植环境,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微型生态景观。“2016年,我们村开始建设文化礼堂,在保障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村党支部书记李泽挺提出结合畲医畲药文化,打造一个独具畲乡特色的文化礼堂。”种子源村村委会主任梁伟平回忆道。

  据了解,种子源村位于我县南部山区,毗邻柳城畲族镇,村内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畲族的民族特色文化保留得较为完善,尤其是畲医畲药文化在县域内外有较大影响力。2018年,村文化礼堂兴建完成后,村里立刻着手挖掘保护畲医畲药文化,以文化礼堂为载体,传承弘扬当地的特色文化。“我们的畲药都是就地取材,从当地的山上、田间地头挖掘而来。那些用于畲药制作的器皿和农用工具则是从农户家中低价收购的老物件,每一样都富有收藏价值。”梁伟平自豪地表示。漫步馆内,老树根做的吊灯、芦苇花布置成的艺术灯罩、青砖上的微景观艺术、立体墙画等别出心裁的产品展示让人目不暇接。“以前文化礼堂没建好的时候,我们就在活动中心聊天喝茶、玩一些娱乐休闲类游戏,现在不仅场地变宽敞了,还有这么一个丰富多彩的展馆,让我们可以随时观赏学习,了解自己村的历史文化,真好。”村民韩小平说,一有闲暇,他就会到这里看看逛逛,还时常会碰到亲戚朋友,大家一起讨论畲医畲药,那场景可谓是热火朝天。

  以医促产,畲医畲药特色的文化礼堂不仅实现了种子源村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更是凭借其独特的畲医药产品成为文旅开发的一匹“黑马”。“这是骨碎补,具有散瘀止痛、接骨续筋之药效,底部是苔藓做的盆,好养活着呢。”苔藓做盆,畲药变绿植,村里自己制作的时尚盆栽更是远销县内外,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好评,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畲民致富。

  赵宅村:打造民俗文化娱乐新高地

  南宋嘉定元年,赵汝淦中进士,官至朝仪大夫;过三年,赵氏三兄弟赵汝键、赵汝钥、赵汝蓥同时登进士;淳祐七年,赵崇信中进士,授修职郎;咸淳十年,赵崇节中进士。不到五十年,一门三代六进士,荣耀至极。这正是发生在武义“勤读之村”赵宅村的辉煌历史,自南宋绍兴年间至清末,全村共有98位村民中进士、秀才。解放后,学风更兴,全村现有博士5名,硕士40名,大学生300余名。“我们村从过去到现在都一直很注重读书教化,兴建文化礼堂时,我们便特意开辟了有关这部分内容的板块,引导激励现在乃至后代的人勤读书、读好书。”桐琴镇赵宅村文化站站长金作武正饶有兴致地向参观的游客介绍。

  赵宅村位于我县东北部,是武义至永康、缙云、丽水、温州交通必经之路,优越的地理优势使之成为商贾要地,也汇聚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2019年5月,村里开始兴建文化礼堂,将进士文化、百工文化、婺剧文化等多种民俗文化囊括在内,打造迥然不同的民俗文化娱乐新高地,焕发全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动能。

  走上文化礼堂二楼,入目的便是各式各样的工具,泥水、裁缝、油漆、砖瓦、打铁……全村300多名工匠自愿捐赠的“吃饭家伙”整齐划一地排放在一起,展览台上方就是关于“百工”的技艺简介。沿着回廊继续往前,战旗、大鼓等婺剧演出用具陈列在房间一侧,龙袍、盔甲、招展的靠旗等演出行头亦十分耀眼,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文化礼堂是今年8月中旬建造完成的,开放当天我们村琴山越剧团、文工团、婺剧团的演职人员都从大老远赶回来,看到他们捐赠的物资用得其所特别高兴。”

  依托全新的文化礼堂,赵宅村每周都会开展一次文娱活动,不拘于本村村民,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或拉胡琴或唱婺剧,自娱自乐,好不快哉。“以前我们都是在老年协会中心活动的,现在文化礼堂建好了,场所大了,内容多了,每天都有新花样。”村民胡裕庆一提起文化礼堂便乐得合不拢嘴。文明浸润乡心,一座集教学型、礼仪型、娱乐型、特色型于一体的文化礼堂新星正在赵宅村冉冉升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70年文化礼堂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壮丽70年·辉煌七十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中国温泉城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武阳川
   第08版:专版
凝聚乡风特色 打造精神家园